《鲁人徙越》战国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的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记载过这样一个典故: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,妻子擅长编织白绢,他们想搬到越国去。有人对他说:“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。”鲁国人问:“为什么?”这个人回答说:“鞋是(人们)用来穿它(来走路的),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;白绢(做成帽子)是(人们)用来戴它,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。凭借你们的专长,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,要想不穷困,怎么能办得到呢?”鲁国人就反问他说:“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,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,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,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?” 【原文是:鲁人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(gǎo),而欲徙(xǐ)于越。或谓之曰:“子必穷矣。”鲁人曰:“何也?”曰:“屦为履之也,而越人跣(xiǎn)行;缟为冠之也,而越人被(pī)发。以子之所长,游于(与)不用之国,欲使无穷,其可得乎?”鲁人对曰:“夫不用之国,可引而用之,其用益广,奈何穷也?”】 看到这个故事,我也想起了大概二十年前流传的一个故事。 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国的对外开放如火如荼,国际贸易也是开疆拓土。有一家鞋业贸易公司的两位业务员被派到非洲。一个业务员看到非洲土著基本都是赤脚大仙,给公司发电报汇报说:这里的人都“不穿鞋”,没有市场。电报打完,买机票打道回府。而另外一位业务员,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后,给公司发电报说:这里的人都“没有鞋穿”,市场巨大,请发货柜过来。随后附上详细清单,找房子租仓库,安营扎寨。后来获得巨大成功,我们今天如果去非洲,已经基本看不到“赤脚大仙”了。 任何一件事,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,都会有两个方面的反映。就看当事人或者管理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,积极的开放的态度可以得到积极的结果,消极的封闭的态度自然得到消极的结果。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告诉我们: 古人和今人,在思维方式的开放上面没什么差别,在市场开发和消费方式上都需要关注和引导,在人们的行为和习惯方面都需要培养。联想到企业管理,我们的管理者之所有存在的价值,就在于每天会有一些新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去解决,每天也会有一些老问题再现需要我们去解决。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问题或抱怨或消极或推诿,而是要积极的面对,去了解去考察去沟通去推动。这才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做的事情。
文章分类:
研究动态
|